来源:中国会计报 作者:高鹤
“选择研究这个题目,并不仅仅为了研究具体问题,还希望通过这一问题了解新准则到底是产生了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用事实说话,验证其作用。从研究结果来看,新准则的颁布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企业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更加理性了。”陆正飞开门见山地说。
之所以选择研究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陆正飞笑着说:“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就像学生作弊一样,一定要选择效果好、隐蔽性强、不容易甄别的手段。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就符合这些特点。”曾经就有几家上市公司持有同一家企业的长期股权,在被投资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不同的上市公司就该项股权投资计提了不同比例的减值准备,这足以证明减值准备计提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色彩。而除非提出反证,这种判断又很难被颠覆。
是否转回:两难选择
长期资产减值能否转回是新旧准则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上的最大区别。但减值准备是否允许被转回,国际上也有不同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是允许转回的,但对其做出了谨慎性规定;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是不允许转回的。
如果资产价值以后确实恢复了,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又不允许被转回,这就会使会计的反映背离事实。虽然很多长期资产,如专利等一旦贬值就难以恢复,但也有些不一定具有这样的特性。只有当其价值降低是长期趋势时,才能计提减值准备。
然而,判断某些减值现象是长期趋势还是临时波动有时候很困难。比如房地产,深圳房价在2007-2008年间大跌,这是长期趋势还是临时波动,就有争议了。
再比如香港房价,从1998年金融危机后,一直稳步回升,历经十来年时间,地段好的房产价格已经基本回到甚至超过了原来的价值。此时如果不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价值就不符合真实情况。
到底怎么处理更好呢?陆正飞表示,能不能转回是个两难选择,而新准则不允许转回减值准备,是有着现实考虑的。
不转回:实质重于形式
“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只计提不转回,其实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陆正飞说。
这是因为,新准则不允许转回减值准备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长期资产一旦贬值,恢复过程比较慢或者是不恢复,即未来恢复有很大不确定性;还因为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金额比较大,是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
“这就像储水备喝一样。”陆正飞告诉记者。假如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能转回,上市公司就可以利用其降低某年的利润,升高以后年度的利润,在同一件事情上就可以作弊两次,把利润隐藏起来、储备起来,就像备用的水一样,什么时候渴了,就可以拿出来喝。
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只能作弊一次,一旦调低利润,以后没有办法大量转回以抬高利润,主要目的无法实现,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意义就不大了。可以说,新准则使企业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更加理性,没必要过度计提了。
把企业逼上理性计提之路
陆正飞等3人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在新准则颁布后实施前,并没有由于准则变迁而集中转回大量减值准备。新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减值准备的计提额远小于颁布前。这要归功于政府监管部门,他们在不允许上市公司突击性转回减值准备方面做了很多规定。
尽管没有巨额转回,但上市公司普遍通过减少计提减值准备提高净利润。可见,由于以后将不允许转回减值准备,上市公司对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明显更加谨慎,数额也有所减少。也就是说,因为新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程度下降了。这就表明上市公司在计提减值准备的时候,不会为了以后转回而故意多提。新准则的颁布使上市公司的减值准备计提行为更加理性。
这证明了上市公司的确曾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而新准则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一现象;同时也表明,在准则制定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考虑到准则实施后企业各种可能的利润操纵行为,也要考虑到在准则颁布至正式实施之前的这段时间内,企业可能进行的利润操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