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资金来自拖欠货款,9%来自预收消费者资金;自身业务利润仅占15% 当季大衣直打三折、满500元立减260元等服装大促销今年提前到来,这不是因为金融危机阴霾未散,而是在零售业“联营扣点模式”下,商场与品牌商生存状况彻底“扭曲”——商场丧失商业本质,靠拖延货款来投资谋生,品牌商资金链绷紧无奈靠价格战比拼。
昨日举行的“第一零售网泛零售大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报告称,目前在联营扣点模式下的百货业者45%的融资源于应收账款,资金来源也有25%为应收账款,也就是说原本应及时给到品牌商、供货商的应收账款,如今却成为零售商的无息贷款。
无疑这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危机。
昨天CBN记者走访上海龙之梦、新世界、巴黎春天等多家商场发现,半价促销比比皆是,在人民广场的新世界百货,一件标价700多元的纯羊毛衫并未标示折扣字样,但一询价,营业员称仅售200多元。
“为何大幅降价,其实很简单,就是百货商场要求品牌商让利,在零售业,百货商场其实是收取品牌商一定租金然后扣点分成,一旦需要在节假日促销,则由品牌商‘让抽’,即让出抽成,这被业界俗称联营扣点模式。”一位长期从事百货零售的业者透露。
目前几乎所有百货商场都采取这种模式,不少品牌商也只能提高价格然后再打折来应对。“4~5年前我们的服装定价是成本的3.5倍,现在随着租金上涨和百货商场扣点促销等,我们定价至少要在成本价5倍才能盈利。”某服装品牌商透露。
百货业者的融资算盘
为何百货商场采取联营扣点模式?CBN记者调查获悉,这一模式下,百货商场对品牌商统一收银,然后给品牌商一定付款账期。商场依靠向品牌商收取销售渠道费用(包括品牌专柜设计装修费、商品实样陈列费、销售人员费用等)以及拖延账期、积压资金来获利。
昨日的零售大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指出,在联营扣点模式下,大多数百货商场都没有自有品牌,完全依靠招商经营。据调查,在零售商资金来源中,比例最高的是应收账款占25%,这部分资金原本是应及时给到品牌商、供货商的货款,如今却成为零售商的无息贷款。原本应排在资金来源第一位的业务利润盈余仅占15%。另一项预收账款,即百货商场发出的购物卡等,居然也占到其资金来源的9%,即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项占据零售商资金来源的34%,远远超过本应作为商业主营收入的利润盈余。
上海购物中心协会副秘书长俞稚玉昨日指出,百联光是靠OK卡销售的预收账款就达数亿元。
而比资金来源更不正常的,是零售商的融资构成,杨青松指出,融资构成包括银行贷款、融资融券等,但事实上目前涉及供应商、品牌商货款的应付账款竟占45%,其他融资比例都不高。
当应付账款成为零售商主要资金来源后,品牌商账期被一拖再拖。部分品牌商反映,如太平洋百货、百盛等声誉较好的商场,账期可在40多天,其他业者账期可长达半年甚至更久,这让品牌商资金链相当紧张。
也正是这种联营扣点模式使很多零售商招商时仅招现金流较好的品牌,以保障应收账款充足,这也造成大街小巷百货商场内品牌雷同,毫无特色。
“百货业者等于丧失了自主经营权和商业本质,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后,各个商家只能靠降价来比拼。所以现在促销幅度越来越大。”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分析。
危机凸显
目前不少百货业者将所获资金主要用于门店扩张和投资,有些甚至涉及股票、地产投资。香港新世界2009年年报显示,今年在北京、武汉和台州新开3家门店,之后还启动了二线城市收购。而百盛商业的非经营性投资则包括出售物业等。合肥百货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增公告也称,上半年净利润约7700万元,同比增长70%,但大幅增长不是靠主业,而是投资收益1105.41万元,使净利润增加829.06万元,非经常性因素对净利润的影响为2383.32万元。
“这种不正常的资金来源构成,将导致零售企业不可持续发展。”杨青松分析,零售企业盈利得靠商业本身运作,而非融资投机性收入。大幅利润增长依靠地产或其他投资具投机性,存在很大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零售企业和被拖欠货款的品牌商、供货商都会被殃及。即便是开设新店,从投资到盈利需要几年时间,假如品牌商、供货商向零售商在短期内要求支付货款,零售商则面临挤兑危机。
此外,联营扣点模式下,不少“老字号”百货业者面临生存危机。有数字显示,目前上海拥有商业老字号280多家,其中有一些已近消亡。中华老字号商城总经理袁一平透露,联营扣点模式下,老字号品牌无法进入各主要商圈的百货商场,稍有人气的百货商场一般日租金在30~40元/平方米,老字号们支付不起。而另一种方式是每月需有保底营业额指标,通常在15万~30万元不等,这也是很多“小买卖”业态的老字号无法达到的。而独立扩店成本更高,于是很多老字号只能“自生自灭”了。